“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两万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

随着湾区不断建设发展,诸多观察人士在谈及其前景时提出:粤港澳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与硅谷的崛起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发展起到宝贵的借鉴作用。就此,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总裁肖恩·伦道夫博士多次在会议论坛上分享了旧金山湾区与硅谷科技创新建设的成功经验。

“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肖恩·伦道夫

伦道夫是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总裁。研究所常对影响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策问题进行权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全球化、能源、科学和管理方法,并动员加州和湾区领导人响应有针对性的政策倡议。

伦道夫曾任湾区经济论坛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论坛于2008年1月与湾区委员会合并。伦道夫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国际贸易主管,负责制定贸易战略并指导国际商业项目实施,刺激出口并将加州公司引入海外市场。

伦道夫也是一位活跃的演讲家,经常在商界、政府和大学发表演讲,并为美国和国际媒体撰写关于全球、国家、州和地区经济及政策问题的文章。

“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

以下内容总结自肖恩·伦道夫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和“全球创新增长极:深圳与硅谷”综研国际报告会上关于”硅谷模式“和湾区建设的发言。


湾区结构完整多样

在建立全球创新中心的过程中,由多家不同机构及多样人才所形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互联互通,共同将湾区打造为具有多样化的机构组织形式。

首先,旧金山湾区拥有丰富的研究型大学与实验室资源。其中包括5所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同时还包括25所国家级或州级实验室。此外,旧金山湾区拥有若干合作研究示范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开放的平台,吸引了诸多公司进行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极大推动了创新资源的利用。

其次,旧金山湾区拥有独特的企业研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主要聚焦于产品研究,同时关注技术上的创新,并思考如何将其用在产品的创新上。这些企业研究实验室还会研究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分析信息数据技术将如何改变所有行业。

除此以外,旧金山湾区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各类公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它们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实现着创新资源的自由循环。

“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旧金山大湾区

湾区内部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非常重要。湾区可以有相关机构、可以有钱、可以有实验室,但是不进行互联互通,就不能把这些不同部分有效地组织起来进行协作。如何让个人、公司、大学、政府之间联合起来,并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形成协作,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旧金山湾区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点,即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相对集中,但各个大城市之间也存在竞争,每个城市都更注重考虑自己的工作重点。

粤港澳大湾区比旧金山湾区大得多,关键在于找到跨越边界的办法,比如如何让交通衔接更完善,如何让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如何形成更发达的商业网络,如何促进人与思想的迅速流动,等等。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的现代服务业、资金,深圳的高科技,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需要更好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湾区人才不可或缺

旧金山湾区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才。当然,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这种吸引力,但同时,这也将会是它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硅谷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环境,很多工程师人才来自于全世界各个国家。而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都能迅速地融入这个区域,自由地想象、生活和迁徙。某种程度上,只有充分开放的、国际化的区域才可能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才。

另一方面,科技人才希望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中国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别人愿意来的环境,不管是文化方面的软环境,还是物质生活的硬环境,比如,空气、食品安全等等。

所以,要想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而不是只抢夺中国内部的人才,背后有很多综合因素需要考虑。香港已经具备了吸引世界人才的条件。与此同时,深圳在吸引中国年轻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并且深圳也成为了一些国际人才前往中国的目的。

“硅谷模式”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